老人不是流量的发动机双盈策略,镜头能放大乡愁,也能放大疲惫。谁把这一点拎不清,迟早要出事。现在事就来了——徐姥姥进了ICU,十来天没出院,成成出来报平安,说“姥姥求生欲很强”。
话是对的,可所有人心里都明白,这不是一句“强不强”能糊弄过去的坎。
第一次刷到她,是那口黑铁锅“哗啦”一声开了盖,白汽往上扑,院子里柴火噼里啪啦,老太太抬眼瞪外孙:“少吃两口,面带猪像!”别说,真像很多东北姥姥的嘴碎与疼人,嘴巴刀子,手是棉花。
她的镜头没拗造型,手上沟沟坎坎的老茧全是清晰度,锅里是芸豆排骨、土豆炖大骨,饭包用大白菜叶子一裹,黄桃罐头一端——那条视频破亿的播放量不是偶然,很多人一边看一边咽口水,心里其实是酸的:这就是家。
偏偏家被搬上了互联网的货架。
展开剩余88%起初,成成辞了中医的工作——年薪20多万,在大城市里够稳稳当当的生活。他回到老家,扶着姥姥下台阶,上灶台、讲家常。镜头一立,姥姥火了,火得离谱。
短短数月,粉丝破千万,老人的金句把屏幕那头的“外孙们”逗得笑出声:外孙吃东西烫嘴,她在旁边一句“再搁嘴里炒一遍”,热度嗖嗖往上窜。
她还真上过央视,这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农村老太太第一次看高楼,晚上在宾馆翻来覆去睡不着——这细节,是真实,也是真诚。
流量不会只给糖,不给刀。
2024年1月12日,他们试水带货,四场直播、连轴九个多小时,预估成交从千万到两千五百万不等。选品全是视频里出镜的“熟人”:酸菜、黄桃罐头、红薯粉……单价36.9元的无骨鸡爪卖了五万多件。
直播间里,姥姥坐在标志性的花棉袄里,话不多,但憋不住就埋汰两句成成——观众笑了,商品“咔咔”往外走。
至此,一家人被推上了网红产业的传送带。
风向变化通常不需要一个理由,只需要一次“看不顺眼”。
有人发现她依旧住在老屋:土墙斑驳,胖娃娃年画颜色发旧,下雨屋里也滴答。姥姥盖的还是那床跟了六十多年的旧被褥——“你们一场直播挣的,是不是该先给老人换个不漏雨的屋?”质疑出来了,声量越滚越大。
成成解释,说房子已经看好,装修排期在走。
时间一长,进展没落地,这话就成了梗。
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理解“老人不愿搬”的情绪,尤其当她是公众人物、是生意招牌时——观众会把自己家姥姥的期待,投射到她身上:吃好、睡暖、住安稳,比啥都值钱。
这回是蜱虫咬伤双盈策略。
年轻人常把它当蚊子一类的小事,可医护都知道,蜱虫不止是叮一下那么简单,携带病原、引发高热、甚至牵连多个器官。
对八十多岁的老人,任何感染都是“连环考题”。10来天ICU,你说轻描淡写也行,但别糊弄自己。
之前姥爷也被咬过,那回吓得姥姥饭都吃不下、觉也睡不着;现在轮到她自己扛,身上本就不剩几分本钱了,还得经这一遭。
成成说“求生欲很强”,是实话,也是成年人在风浪里憋住的情绪:他懂医疗,他更懂粉丝,他又是孙子——三重身份套在一人身上,是相互拉扯的。
有人问:那就别拍了、别播了,关了不就得了?真没那么简单。
镜头一旦成了家庭的收入来源,关与不开,是现实题,不是道德题。
你可以要求他们减频、调整、把老人的劳动强度压到最低;你可以催他们把新房装修提速、把居住安全往前排;但别把“陪伴=不上镜”“不上镜=不孝顺”绑在一起。
孝顺从来不是直播间那点点赞和连麦,它是日常的陪护、是三餐四季的照拂、是生病住院时你在门外那一宿一宿的守。
不过,话也得说满一点。
镜头既然吃的是“真实”的饭,就得给“真实”让出路。至少得有几条底线:第一,健康优先,把拍摄当“插空”,而不是让老人配合你的“排班表”。
有粉丝就观察到,长时间直播后,姥姥得整整歇一天才能缓过劲,这就是身体在报警。第二,居住安全优先——老屋漏雨这种事,说什么“老人恋旧”都不应该成为拖延理由,修缮够、保温好、防滑垫铺上、夜灯装起,老人先过稳,再谈情怀。
第三,收入分配透明化。你把“姥姥是中心”的旗子打出来,钱就不能绕过她的权益。不是要晒流水,是要让粉丝看到,老人从她的劳动与形象里切真切地获益,体面、安心。
真正的棘手,是“镜头权”。
老人有权说不、有权说今天累了、有权说这段不拍。别把“她说不”解释为“她害羞”,也别给她安排“经典金句复刻”。
她会怼,会心疼,会碎碎念——这些必须是自然流淌的,而不是素材清单上的“热梗回放”。互联网最怕一个东西:把人训练成了表情包,久而久之你就忘了那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而不是段子机器。
说回粉丝。
大家喊她“姥姥”,真心的、大半夜守着直播间发弹幕的也是真心。可是爱容易走形,很多人在评论区动辄正义上身,一边质问“怎么还不搬家”,一边又围观“今天吃啥”。
别把爱变成道德众筹,不如把它变成“监督友好”,提建设性建议比拍桌子有用:比如催团队公布居住改造进度、催他们给姥姥安排固定的体检与康复、催他们在直播页面显眼位置标出“老人出镜时长限制”。这才是有效的“粉丝杠杆”。
我还想替成成说句不大好听的话:别把自己想得那么轻松。
辞职、回乡、顶着舆论把一家子推进公众视野,这些选择拧在一起,本身就是压力锅。你可以骂他“挣快钱”,也可以提醒他“别透支姥姥”,但别假装他只是在算计。
在这片土地上,很多家庭走到“直播养家”的节点,不是精心设计的商业路径,而是一次又一次现实的推着走——老人要看病,房子要修,孩子要上学,账单像雪,越滚越厚。
人很少是纯粹的,孝顺与生意,常常是挤在一条小路上的两辆车,彼此别着别着,就别扭了。
ICU门外,家属椅子的靠背很硬,夜里又冷又亮。我不认识他们,但我能想象成成这些天的表情:既要报平安,又要接质疑,还要在医生和粉丝之间翻译语言。
粉丝问“什么时候能出院”,医生答“看指标”;粉丝问“会不会复发”,医生答“注意预防”。互联网要的是确定,医学给的常常是概率。两边都没错,可夹在中间的人太难。
那到底怎么办?给这家人三道“选择题”,由近及远:
第一道,短期的:立刻给姥姥定“出镜红线”。比如一天不超过十分钟、一周不超过两次,且必须在她精神状态好的时段,若有住院康复期,则“零出镜”。这一条不需要开会研究,今天就能执行。
第二道,中期的:把“老屋情怀”与“安全改造”分开。情怀留在院子里——那口黑锅、那堆劈好的柴、那面墙上的胖娃娃年画都在;但卧室、洗手间、厨房三处必须换新,防滑、供暖、照明、应急呼叫一项不落。你要拍就拍“老屋新改”,这比继续拍“漏雨的屋里也有烟火气”强太多。
第三道,长期的:把账号从“姥姥单核心”换成“家庭群像”。东北的四季,邻里的互助,小城的集市,菜园的生长,都能拍。让姥姥回到“她愿意出现就出现”的状态,而不是“节目不可或缺的角色”。
人物矩阵一旦丰富,老人自然就退到舒服的位置。
也劝粉丝别再逼问“到底什么时候住新房”。
问问“装修图纸能公开吗”“改造清单做了吗”“安全评估哪家做的”,这些问题或许更有用。等姥姥好起来,哪怕她还是坚持睡自己那张旧床,也行——前提是房顶不滴水、脚下不打滑、夜里起身够得到灯。
这篇文章不想做“结尾寄语”,我更愿意给你描一幅画面:冬天,风从黑土地上刮过,院墙外雪花“咔嚓咔嚓”地响。屋里灯暖,锅里咕嘟咕嘟,姥姥坐在炕沿上,抬手把碗递给人,恰好没对着镜头。
屏幕另一头的人,看到了也别急着截屏发弹幕,放下手机,回家给自家老人打一通电话。你会发现,很多想从屏幕里找的东西,其实一直在你身边。
至于“能不能安享晚年”,答案不是一句“能”或“不能”。它更像一道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工序:医生给医学的底,家人给日常的稳,粉丝给体面的空间,平台给必要的保护。
每人少要一点,多做一点,老太太就能多睡一个安稳觉。
说到底,我们喜欢的不是一个“会说金句的网红”,而是一个在灶台边笑过、唠过、疼过人的姥姥。让她好好活着双盈策略,比一切流量都重要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