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谷策略
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王含。 受访者供图
一提到帕金森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“手抖”。实际上,这并非帕金森病的唯一症状。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王含提醒,老年人即便没有手抖的症状,但出现动作缓慢、关节僵硬等现象,也要第一时间来医院进行确诊。
我国是帕金森病的发病大国。伴随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帕金森早防早治难度大、任务重。“对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人,不应讳疾忌医,更不应拖延治疗,准确诊断、及时干预,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生活质量。”王含提醒。
动作缓慢是帕金森最核心症状
南方+:《中国帕金森病报告2025》显示,我国现存帕金森病患病人数超过500万例,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43.14%,因帕金森病致死人数约占全球的23.71%。为何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如此之多?
王含:这个数字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。原因分析起来大概两个方面:
一方面,帕金森本身与老龄化相关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神经系统容易发生退行性疾病。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,帕金森患者人数就会较多。另一方面,对帕金森的认识越来越普及,基层医生对帕金森的识别能力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的病人被诊断、被发现。
南方+:从您的临床观察来看,帕金森的发病情况有哪些特点?发病机理是什么?
王含:帕金森发病的临床特点是非常有特点的,这组症状我们把它叫做帕金森综合征。症状的核心表现是全身的多个部位动作变慢了,比如走路变慢、说话变慢等,这是帕金森病特别重要的症状。
除此之外,病人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震颤。有的帕金森病人没有震颤,是非震颤型的,那这些患者就一定会有关节僵硬的症状。
从病理特点来看,帕金森病是退行性疾病,病人身体尤其是脑部出现一些特定的病变,主要是蛋白的异常折叠,而这些折叠没有得到清理造成了累积。一般是跟老化相关的盛谷策略,但帕金森具体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,涉及到更复杂的机制,包括基因的影响、环境暴露的因素等,需要进一步去探究。
帕金森早期诊断是难题
南方+:统计显示,全球约88%的帕金森病患者确诊时就已处于中晚期。请问,现在这一问题是否得到解决?
王含:这个数据不确定够不够可靠,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对于医学界确实是一个难题,但目前在逐步解决。从我个人的临床经验的角度,早些年,我们看到很多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诊过来,帕金森症状已经非常明显了,但却未被诊断为帕金森,导致延误了治疗。但在近些年,这样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少了。
另外,从病理的角度来看,帕金森不是急性发病的过程,不是某一天某一个时间突然发病的,它是一个慢病,是一个在时间轴上从无到有、慢慢累积的过程。也就是我们刚刚说到异常蛋白的折叠错误,堆积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之后才会出现临床的表现。这也就意味着,等病人真正出现临床症状,从病理的角度已经不算早期了,而是达到了三期、四期阶段。
南方+: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,帕金森病临床早期有哪些表现?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做些什么,来预防帕金森病的侵袭?
王含:对于帕金森,震颤是非常直接的现象。大家看到震颤的时候,就会认为是得了帕金森,但并不是所有的震颤都是帕金森。出现震颤现象一定要去医院就诊,让专业医生帮助诊断是不是帕金森。
同样的,一些帕金森病人是没有震颤表现的。很多独居的老年人,孩子来访发现,老人动作没那么灵活,走路也慢,还有点拖地,这些表现都值得怀疑是不是有帕金森相关问题。关注到老人日常表现,一旦出现蛛丝马迹,别犹豫,带老人早点就医,及时诊断干预。
从预防的角度来看,并没有什么药物或者保健品,能够对帕金森起到预防的作用。和所有的疾病一样,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预防策略,包括健康的饮食、健康的锻炼方式、健康的情绪管理和睡眠管理,这些对于我们预防帕金森在内的各种疾病都是有意义的。
南方+:很多人对“帕金森”讳疾忌医,即便出现早期症状也不愿到医院进行诊断。帕金森真的有这么可怕吗?
王含:帕金森的症状背后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病因,最常见的就是帕金森病。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帕金森综合征,帕金森病有着更长病程、更慢性进展、对治疗反应更好、药物选择余地更大,也意味着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,我们能够帮助病人改善症状和维持生活质量。因此,对于帕金森病人来说,要积极发现和及时给予治疗。
更要注意的是,还有一些病人的症状跟帕金森很像,但其病程进展很快、治疗反应不佳,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。对于这种病人及早就医进行鉴别诊断,也会避免让患者走弯路。
得了帕金森,讳疾忌医肯定不是一个明智的想法。我们要尽可能去坦然面对,理智应对。相对于其他慢性病,帕金森病没有那么可怕,治疗办法也比较多,患者在很长时间内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得到保证。
新治疗手段不断涌现,给病人带来更多希望
南方+:有患者认为,帕金森病是不治之症,就故意拖延治疗。请问您对这一做法如何看待?从您的临床实践来看,帕金森到底能否根治、及时治疗的意义是什么?
王含:提到“不治之症”,这要看我们怎么去理解。像我们熟悉的很多慢病其实都是治不好的,比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如果把它们都冠之以“不治之症”,显然是不合理的,而且也给老百姓带来不必要的恐慌,完全没必要。未来老龄化社会中,慢病会伴随老年长期共生共存,那我们就和它和平共处。
对于帕金森病,拖延治疗并不能够给病人带来任何的收益,反而会导致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,牺牲了本应更好的生活质量。还有的病人担心副作用,在服用药物时不按照医嘱增加药量,导致症状控制不理想。实际上,通过多种药物的合理组合,是可以规避风险扬长避短,避免较多的副作用,还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。由于以上种种误解或信息不对称,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是非常可惜的。
南方+:在帕金森病治疗过程中,当下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值得关注?
王含:近些年,帕金森新治疗方法的研究在持续进行,为帕金森的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性。
药物方面,很多种类的药物都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,不同的药物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副作用,专业医生通过对药物的理解,结合病人个性化选择合理安排用药;在剂型方面,除了口服制剂外,还有贴剂、皮下注射制剂,国外还有空肠泵等用药途径,这都为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神经调控技术方面,比如像脑起搏器这样的手术已经几十年的时间了,相对比较成熟,疗效也较为肯定。在此基础之上,近年也陆续开发刺激模式上的创新,通过不同刺激模式进行程控改善病人不同的症状,并规避刺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。
另外,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模式也不断在探索,比如针对突触核蛋白的单抗、干细胞、细胞因子疗法、经颅磁刺激等,这些新的治疗模式、治疗理念和治疗方式,都将给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新机会。当然,对于新的方法我们还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,要看研究的结果,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才会逐步应用到临床。我相信,未来一定有更多的工具和武器,去帮助帕金森病人改善症状,病人对自己的治疗和未来的生活质量应该要更有信心。
南方+记者 赵晓娜盛谷策略
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